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,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它是重要的祭祀节日,主要内容是祭祖和扫墓。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,家家户户都不能生火做饭。人们只能吃凉的食品。这个习俗和一个历史故事有关。 两千多年前,在我国春秋时期,有个诸侯国叫晋国,国君晋献公有几个儿子,其中有位叫做重耳的,很有才华,深受大臣们的喜爱。 晋献公年老的时候,宠爱一个叫骊姬的妃子,骊姬怂恿晋献公杀掉了原来的太子,把自己生的儿子立为太子。 骊姬还想杀掉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,其中包括重耳。官兵紧闭城门,四处捉拿他们。重耳急得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,不过这倒帮了他的忙,看守城门的官兵都没有认出他。 因为重耳是个有仁德的公子,好几个有才能的大臣都愿意跟着他流亡。重耳流亡期间生活十分艰苦,有一顿没一顿的,更别提吃肉了。有一天,他的随从介子推 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给他充饥,重耳十分感动。重耳流亡了十九年,终于回到了晋国,做了国君,历史上称他为晋文公。晋文公封赏随他 流亡的人,只有介子推拒绝受封,带母亲隐居在山里。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个孝子,便想如果放火烧山,介子推一定会带母亲出来的。可是介子 推没有出来,他和母亲一起被烧死了。晋文公又懊悔又伤心,便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,禁止生火做饭,只能吃生冷的食物,以此 来纪念介子推。 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两天,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,寒食节习俗很早就与清明节发生关联,扫墓也是由寒食节顺延到了清明节。于是,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,纪念介子推的习俗变成了清明祭祖扫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