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时候有个周朝,后来的历史学家把它分成两部分:西周和东周。东周又分成两部分:春秋和战国。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很多名人,孔子和老子就是那个时候的人。
那个时候国家是统一的,周朝的最高统治者是「王」,也叫「天子」,可是春秋战国时期,周王管不住那些诸侯国了。比如楚国,按爵位划分,它属于「子爵」国,可是它的国君却自称「王」。
楚国在春秋时期曾是「五霸」之一,战国时期又是「七雄」之一,所以楚国在当时是很强大的。有人说,楚国是那时世界上第一大国。
战国时期,楚国有位诗人,名叫屈原,是楚怀王的大臣。为了国家的发展,他提出了很多建议。
可是这些建议遭到了贵族们的反对。有人对楚怀王说,如果按照屈原说的去做,楚国就要完蛋了。结果,楚怀王听了他们的话,把屈原赶出了都城。
屈原四处漂泊,在这期间,他写下了很多优秀的诗篇,比如《离骚》、《天问》、《九歌》等等。今天,人们还常常念诵这些诗。
后来,强大起来的秦国军队攻破了楚国的都城,楚国灭亡了。屈原万分悲伤,五月初五那天,他写完《怀沙》这首诗之后,投汨罗江自尽了。
楚国的百姓听说之后,就聚集在汨罗江边,哀悼屈原。还有渔夫划起船只,在江上来回寻找,想把他打捞上来。
有人把饭团、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,目的是喂鱼虾,因为它们吃饱了,就不会去咬屈原的尸体了。还有人把雄黄酒倒进江里,说要把水中的蛟龙灌醉,免得它们伤害屈原。百姓们传说,屈原死后,玉皇大帝封他为江中的神仙,保佑老百姓的平安。
丢进江里的饭团后来发展成了粽子。从那以后,每年的五月初五,人们就赛龙舟、吃粽子、喝雄黄酒,来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。今天,端午节已是我国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。它被列入我国的文化遗产,成为国家的法定假日。